|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答案在风里飘
——由《蒹葭》想到
by Honey Potter
雾隐缥缈。
似有一伊人,凌波微步,在暖昧交杂的雾气中遥遥静立。那一颦,一笑,弥漫融合在淙淙清流与苍苍蒹葭之中。她轻轻一拂袖,不见踪影。
何以求之?
未知。
触手可得,却遥不可及,这就是距离。
恰如泰戈尔“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又似乎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迷茫,蒹葭之美,在于它的朦胧与距离,恰如王尔德之言,“世界上最悲哀的事,莫过于想得到的得不到,想得到的得到了。”当他得到梦寐求之事时,便无距离可言,距离,代表着“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执着求索,言喻着“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的如梦似幻,为千万事物蒙上朦胧而含蓄的面纱。
东山魁夷曾说:“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清泉,只是日常太多的无距离的烦乱的声音遮蔽了它,那被遮蔽的清泉一如沉睡的距离,唯有唤醒它世界才能永现芳华。”确实,若万物之间皆无距离,则事物与事物间的矛盾与摩擦将一览无余,它激起的事端与争执,就将万物有灵间“细细的潮音”湮没。恰如王尔德之墓被全世界欲愿一睹芳华的女游客的吻痕布满被腐蚀得惨不忍睹,以至于其后人不得不筑玻璃围栏;陆小曼徐志摩婚前风花雪月,婚后陆小曼大笔挥霍,徐志度不堪重负,大不如前;莎士比亚笔下的《威尼斯商人》中,安东尼奥与巴西尼奥慷慨大方,应说“文如其人”,而莎土比亚本人耽于声色,好酒豪赌, 放高利贷而心狠手辣。他们缺少了距离,王尔德之墓正是因为没有距离,文物遭到了破坏;陆徐两人之间正是因为没有了距离的美化而相生嫌隙;莎士比亚的作品为我们营造了距离,让我们感受到人生而为人的“真,善,美”,可若是硬是将他的背景与之联系,未免令人反感,
距离,是时空的间隔, 是情感的具象,是朦胧,是美。
然而,即使距离产生美,可若距离太远,也不可。
“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哪怕那山再高,那水再秀,风再温柔,太深的流连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是双脚,还有未来。”汪国真曾这样说。然而,若距离与这样美好的事物太远,连到达也没到达,这可以说是一种“错过”的幸福,但又何尝未有辛酸与不甘?
当距离太远,不仅是情绪上的波折,更是对事物的不了解与茫然,若是盲目如以揣测,更是哀然。
近现代的中国对西方世界的距离过去过于遥远,清政府盲目而麻痹,以“天朝帝国”自居,终沦为半封建半殖民;伊拉克的宗教为政治所用,其安静祥和的宗旨早已被炮火取代,人民生活在精神重压之下;古希腊文化璀璨光辉,却因战争沦丧,时至今日已无处可循;肖班笔下《一小时的快乐》的女主人正是因为过于长久的受丈夫的凌辱,好不容易重获自由,与自由的距离太远以至于最终至死。他们与他们的精神世界相隔太远,当相隔太远即会失去思想的控制,在一通通胡思乱想后便失去了其本身真正的含义,在一次次揣测间变了味,最终万劫不复。
不论如何,无论遥远与否,若没有“美”之意识,则什么也看不到。
倘若这君子并未静听鸟鸣,位立良久,他也不会发现在水一方的伊人,抑或是说,想像出来的伊人。人既要有发现美的眼睛,又要有感受美的心灵,真正的美不是惊艳眼球,快慰感官的快感,而是浸透、温润、沉淀心灵的甘露。
卡耐基曾经说过,“人性最可怜的就是我们总是梦想着天边的一座奇妙的玫瑰园,而不欣赏今天就开在窗边的玫瑰。”确实如此,若无法着眼于身边的美,无论距高遥远与否,皆为一叶障目。
在这个时代变幻的世界大剧场中,风云变幻,瞬息万变,但总有川端康成凌晨4点海棠花正开,加缪垒山不止的幸福;梭罗在瓦尔登湖垂钓,仓央嘉措的白鹿踏雪,沈从文的花花草草瓶瓶罐罐,周作人的煮豆给人吃之,泰戈尔的飞鸥与波涛相接。爱默生“透明的眼球”譬喻……他们在缤纷花瓣中走过,依旧掸衣顾清辉,如清露晨流,新相初引;即使在乱世纷纭中,依旧立清朗心,如明月松间,菩提微暖;即使举世混浊,依旧立修身意,如春风拂面,和光同尘。
三千年前的《诗经》中, 孔老夫子一挥袖,曰:“思无邪”
蒹葭仍在水边婷婷,三千年前的人已不在,三千年前的故事已了,但距离仍在。
何以保持距离?又何以窥探美的一角?
“答案在风里飘。”
正如鲍勒·迪伦唱道。
写于庚子年鼠年壬午月癸未日
唐胥铁路铺设129周年纪念日
禁止二改二传,转载请联系honeypotter2005@foxmail.com,谢谢(*°∀°)=3 |
|
这个家伙很懒,什么都没有写~
|
|
|
|
|